日劇《海的開始》終於在9月21日播出大結局。上週,夏與小海正式開展新生活時遇到了巨大隔閡,而這週兩父女的關係終於破冰,暫時達成了共識。儘管他們之間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——畢竟未來可能還會面臨更多挑戰——但這似乎正是編導想透過這個故事傳達的訊息:世界上很多事並非非黑即白。也許,我們該學會接受這種模糊不清。畢竟,這就是人生…
生死的模糊界線
第一集的第一幕是水季和小海在海邊散步的畫面,當時小海就向媽媽發問:“海是從哪裡開始,從哪裡結束。” 水季當時也沒能回答,而母女間的這一問一答也道出了這部電視劇想探討的核心主題:生死的模糊界線。
小海年僅7歲,便不得不面對失去與自己相依為命的母親這一殘酷的現實。儘管如此,水季在臨終前為小海留下了最珍貴的禮物——一本描述生死的繪本。水季坦誠地向小海解釋“死亡”的意義,坦然表達自己對離別的悲傷與不捨,但同時也反覆強調,那些美好的回憶與幸福將永遠留存於小海的心中。無論小海走到哪裡,水季都會以一種無形的方式陪伴在她身邊。正如第一集海邊的那句話:“去吧,我都在。”這句話在隱喻,即使水季的肉身不再存在,只要有人在心中緊緊記住她,生與死之間的界限便不再是非黑即白的。
面對悲傷,我們或許不該選擇一味放下並努力向前。畢竟,那些痛苦和失落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。選擇與悲傷共存,承認它、接受它,並帶著它繼續走下去,或許才能真正釋懷。就像彌生最終決定供奉未能出生的寶寶一樣,這個選擇反而讓她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力量。
身分的曖昧
仔細注意,不難發現圍繞在夏和小海身邊重要人物的身分,都有那麼一點“一言難盡”:夏的家人有一半都是沒有血緣關係、水季的父母把這個女兒前男友看作是半邊兒子一般、津野和彌生雖然沒能和小海的父母修成正果,卻還是將小海視如己出。
然而,他們之間的愛與溫暖,卻一點都不輸那些“名正言順”的關係。看看夏這裡,雖然是重組家庭,但比起彌生具有血緣關係的原生家庭,反而更有愛,是真正意義上提供了庇護的避風港。反觀彌生,卻因為父母的冷漠,而不得不小小就學會獨立。所以說… 我們不需要因為討厭家人而感到愧疚,更不需要血緣關係來定義何謂家人。
幸福的定義
彌生曾經為了得到符合他人定義的幸福家庭,而竭盡全力融入夏和小海之間。她愛夏也喜歡小海,甚至在小編的眼中,還是忍不住希望彌生能再考慮和夏復合。但這或許也是編劇能藉此傳達的訊息,彌生的幸福只有彌生才能定義。幸福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。
或許是原生家庭的緣故,彌生從小就十分努力符合他人的期待。曾經她的快樂源自別人對自己的需要,然而她卻無法否認自己的感受:她始終無法真正的接受她和夏之間多了兩個人— 小海和水季。於是,她學會了忠於自己,放手這段感情。曾經為了成為小海的媽媽而做的可樂餅,現在她也可以為了自己而做。現在她去找小海,更不是因為責任,而是因為自己喜歡。
稱職與否
在成為小海的家長這條路上,無論是水季、夏,還是彌生,都經歷過一段奮力撐持的時期。水季不願成為父母的負擔,堅持在生下小海後不回老家;彌生則為了討好小海,學習她的喜好,甚至苦練可樂餅;夏在決定認養小海後,曾經認為父女倆只能依賴彼此,覺得不應該向他人求助。
然而,正如夏的前輩所說,養育孩子並不能僅靠毅力完成。水季的父親也曾提醒,即使是水季,也靠著身邊人的幫助才能將小海撫養長大。適時尋求支援並不代表一個家長不稱職,反而,這或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方式。
這是不是你為幸福所做的抉擇?
正如夏曖昧不清的說話方式,世間很少有非黑即白的選擇,也難有完全正確或錯誤的答案。因此,當面對人生的困惑與抉擇時,不必急於下定論。一步步探索,詢問自己內心,這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?然後再勇敢前行。畢竟很多問題都不存在標準答案,只有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的抉擇…
*Photos credit to all respective photographer and owner.
*文内圖像或内容若有侵害版權之處,請電郵通知 askpinkupost@gmail.com,以便我們即時處理。